中国知识产权法学研究2017年年会—-全球化背景下的知识产权保护与创新发展 商标专场
2017年6月3日-4日

一、 恶意对混淆可能性判定的影响
1、 目前知识产权法院对恶意申请的商标从源头上采取杜绝的方式。对于注册后经过使用已经获得一定知名度的商标,如果在申请之初既存在恶意,权利人主张无效宣告的,依然有可能获得法院的支持。
2、 对于《商品区分表》的使用上,与驳回复审的审理不同,即,更宽泛的扩大保护,对于恶意申请的,在商品或服务是否构成类似或近似上,根据案情突破分类表。

二、 互联网环境下侵犯商标权/专利权案件管辖法院的确定
1、 信息网络侵权行为包括侵犯商标权及专利权的案件,侵权结果地包括被侵权人住所地。(浙江、上海法院的判决)
2、 信息网络侵权行为的结果发生地是否包括被侵权人的住所地?
各地法院判决存在不同认定结果。
3、 网购收货地是否可以作为确定管辖法院的连接点?
江苏高院认为可以,广东法院认为不可以。
发言人观点:
(1) 将网购收货地作为侵权行为地或者侵权结果发生地确定管辖,会冲击原告就被告的基本管辖制度。
(2) 网络侵权不同于普通侵权行为,往往发生在网络领域内,而不具有具体的侵权行为地。
(3) 将网购收货地理解为侵权行为地,混淆了以信息网络方式订立的买卖合同和侵犯商标权/专利权案件的关系。

三、 商标使用过程中的诚信要求及法律后果

应注重商标所应发挥的作用,注重使用并规范的使用。注册后的使用行为中存在恶意的,可以据此搜集证据,提起无效。